在这组报道见报之时,由国务院六部委组成的综合调研组,也正在赶赴辽宁,就“三证合一”登记制度试点改革,进行深度调研和全面评估。这六个部门中,除了改革直接涉及的工商、质检和税务外,还包括国家发改委、国务院法制办和中编办。 这或许预示着一个强烈的信号:“三证合一”登记制度改革,即将成为国务院深化改革的下一个重点。 事实上,《法制日报》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,辽宁省“三证合一”试点改革以来短短两个月内,已有多省市政府代表团专程前往现场考察。 这项改革究竟有何“魅力”?它的背后,又隐含着哪些普通人看不到的深意?采访中,记者与辽宁省工商局副局长郑红一的一段对话,或许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思考。 记者:在辽宁省的试点改革过程中,政府领导最关心什么问题? 郑红一:我个人感觉,政府领导比较关心的是,我们省的市场主体到底有多少?都是什么情况?目前是:工商部门是一个数据,质监部门是一个数据,人社部门是一个数据,税务部门是一个数据,统计部门则可能又是一个数据。每年政府领导看了这些不同的数据都很头疼。 其实,通过这次改革,把这个数据搞准了,对于整体的宏观决策,比如说研究我们省的社保问题,就能够提供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基础。我相信,通过这项制度的不断深化,再经过一段时间,我们这个地区的市场主体数量,会逐渐地统一成一个数据。这也是改革背后的一层“深意”。 记者:据了解,几乎与辽宁几个试点同期,深圳市也在试点“三证同发”,同深圳模式相比,辽宁省的试点,仅仅是少了两个证吗? 郑红一:深圳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。但从辽宁的情况看,为什么我们暂停了组织机构代码证的收费、年检和有效期?“三证合一”,证都不发了,你怎么收这个费?工商都不年检了,组织机构代码还怎么年检? 原来组织机构代码的有效期是四年,要换证的,商事制度改革后,我们颁发的营业执照的经营期限,是根据企业申请情况来确定的,分为5年、10年、20年以及长期。相应的,组织机构代码都并入营业执照上来了,它还怎么限定期限?这是通过“三证合一”的背后,触动改革的一些东西。 记者:试点改革过程中,是否也遇到了法律法规包括部门规章之间打架的问题? 郑红一:这是一个大的课题,实践当中问题很多。因为一部法律法规的出台,之前需要大量的调研和论证,是过去时。而一旦法律法规形成了,从诞生之日起,就说明它已经开始滞后,因为可能会不断碰到之前实践中并没有遇到的问题,是将来时。 所以说,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,需要的是不断地调整和完善。从我们基层的情况看,涉及到改革的一些大的动作,涉及到全局的问题,还是要注重顶层设计。这是一个现实问题,要进行探索,要尝试创新,必然会触动现行的法律法规。 例如,去年国家推进的“先照后证”问题,为了顺利推进改革,涉及到一些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权的问题,有些地区出于改革的需要,把国家层面的那些前置审批事项,在国家还没有定下来之前,自己就主动改了,这就会带来一些实际问题。比如说,这个主体真出现了违法行为,接受诉讼的主体,你如何解释?法院方面肯定是要依据现有法律法规来判罚的。 郑红一:各省情况不一。比如说,某省把辽宁的情况拿回去之后,跟当地政府汇报,就涉及到质监部门这块的问题,怎么把组织机构代码证都取消了,收费都取消了,年检也取消了? 这是因为,在各省的质监队伍中,相当一部分都是自收自支的,也就是财政不供养。说白了,收费就是为了解决工作人员经费的问题。现在突然取消这笔收费,这些人的经费从哪儿来?所以各地在推进这项改革时,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有很多。(余瀛波)“为官不为”,说到底是保守、僵化、懒惰思维作祟。干事创业,往往机遇与风险并存,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必备品质之一。席大大总书记指出,目标是否坚定,决定改革的成败;落实能否到位,决定蓝图的实现。各地区各部门负责人要敢于担当,积极有为地推进改革攻坚。
看着日历牌,在林区生活了一辈子的甘河森工公司退休职工汪志贤喜上眉梢:“快开春了!好日子就在眼前,我们都等着呢”!2016年春运火车票将于26日开售此刻,地球村里每一个利益攸关者,都在观察这个“中国国情的窗口”,从中寻找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路径与答案。
席大大就体育外围官方发生重大恐怖袭击向巴基斯坦总统致慰问电
编辑【许淑娟】